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园地>水苑随笔
让文字带我做一场红尘大梦

发布时间:2022-08-09 作者:给水设计室 陈媛媛 来源: 浏览:1559次 字体大小:【

公司新建了图书角,一拿到借书卡我就迫不及待的去看看。初高中时候,我就常常举着借书卡将零用钱毫不吝啬的投进借书店和书报亭老板的口袋里;大学时代,我曾在图书馆消磨掉我多半的课余时间,很多次下了课阅览室已经没有了座位,背着书包走过一排排书架,用手抚过一本本书脊,看书名看作者看装帧,这样的时光也让我内心感到宁静,最后哪一排按怎样的顺序放着什么种类的书我竟比管理员还要清楚。对于这些子闲书,我总是很有些好奇心的。

寻寻觅觅磨磨蹭蹭挑选了很久,感兴趣的书实在很多,最终选定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红尘一梦弹指间》,这是一本萧红的书信日记选。

伴着窗前一轮朦胧清月看一本喜爱的纸质书籍,再没有更好的了。

第一次知道萧红,是在大学为了学分选修了一门现代女作家作品赏析,听老师给我们讲张爱玲萧红丁玲等女作家,但那时候张爱玲实在是太著名,又读过她的文章,实在是喜欢她文章的通透和哲学性,对萧红实在是没什么印象。

2015年的春天,一个阴雨绵绵的周末下午,我在影视平台打开了一部电影以消磨时光,因缘巧合下看完了近三个小时的萧红纪念电影《黄金年代》。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单薄的又丰富传奇的,她的传奇随着她的死亡一同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湮灭在千千万万个传奇故事里。不,那不是尘埃,那是那些死去的传奇的骨灰,不时仍有磷火泛起幽光,一闪而过。可有又多少传奇是不死的呢?纵然是有,那些创造传奇的人也早早 死在了传奇之前。我猜那些人生前也许是不知道自己竟然创造了一段传奇,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也许是不愿意自己生活的片段被剥离,无法与他们一同入土,恩怨两消,封成不死的标本,成为后人闲时的谈资。

至少萧红是不愿意的,她不愿意成为传奇,她一生都在寻求安稳,却生在动荡年代,山河破碎,一生飘零流亡,颠沛流离。萧红的一生是苦难的,但这苦难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苦难,而是那个年代的缩影。我仿佛透过电影的镜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第一次了解到那个年代的文学工作者是怎样的。电影选择了一种在故事中穿插采访式的方式,从友人的角度来丰富人物,跳脱出角色而让观众明确的知道这是一种扮演,上一次看到类似的呈现方式,还是电影《阮玲玉》,跳脱出以演员围读剧本的方式来穿插剧情。

《红尘一梦弹指间》这本书是萧红的书信日记选,除了收录部分日记以及给友人写的信,给弟弟的信,和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以外,有大部分都是在日本期间给萧军写的信件。

提到萧红,就避不开萧军,萧红在生前给友人的信中写到过,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两个人结缘于萧红的才情,在我难以想象的贫困里相濡以沫,住在破旧的房间,租不起铺盖,干硬的面包也不是日日能吃上一顿的,然而那时候的他们却那样快活。

从萧红的信件中也能感受到她对于萧军的关怀与依赖,哪怕那时他们感情出现裂痕她远走日本。

在她一个人在宜昌的码头,怀着孕拿着行李被缆绳绊倒,无法爬起来,眼睁睁看着船开走的时候。她说那时她曾想起过萧军,想她如果拍一封电报给他,他一定回来接她的,但她没有。萧军后来说,就算她给他发电报,他想他也是没有办法的。萧红难道不知道,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力的作用实在是微薄的,但她又忍不住这样想,只是给自己一点慰藉与内心对他的信任与依赖。

萧红与家庭的关系并不好,记忆中唯有祖父给予她温情,但她始终是渴望家庭的稳定与温暖的,虽然她自始至终也没有能够得到一个堪称稳定与温情的家庭。从她写给弟弟的书信中能够感受到她对于弟弟的感情,她写在饭馆等弟弟的心情,是那样的细腻,那因错过而未等到的失落又写的那样真实。她写起对弟弟的担心与理解,写看到其他的军人就像是看到了弟弟,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必是他们其中一个。她的感情写的那样真挚,她真是一个很好的自传式作家,有着惊人的捕捉描写真实的天赋。

萧红无疑在文章上是有极大天赋的,电影里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评估她的作品《商市街》,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但是没有人能像她写得那样触目惊心。

沈从文也擅长描写真实,贫困与死亡,他却更像是超脱人类族群跳出时间空间的旁观者角度来描写;而萧红是一个十足的抗争者,她的文章带有抗争思想,抗争压迫她的一切。萧红擅长用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为文章表现出巨大的张力,因为她的写作是有使命感的,是承载了她的思考与抗争意识的,是一种讨伐,《生死场》正是这样一部极具张力的作品,她表现出的不仅仅东北农民的问题,更是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人的基本状况。

合上纸页,这本书的名字实在起得很妙。红尘一梦,是萧红的红。萧红短暂的人生记载于纸上,于她自己,于读者而言确实是如红尘一梦,弹指即过。然而她的文字与思想却引后来人无数思考与探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